|
马上QQ登录,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与动物的“零距离”,应该是游客与动物作为平等的互动主体,双方都处于自由的状态下,人与动物自愿主动和谐共处。这种状况下人与动物也许仍存在一定的“物理距离”,但双方却都没有“心理距离”。 <p> 野生动物姓“野”,保持“野性”是其生存之道,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前提是人类必须尊重野生动物的心理距离,不然这种“零距离”只不过是人类这种强势群体对动物这种弱势群体的“强行亲近”。 陕西省佛坪县 张敬波</p><p> 小心动物“翻脸不认人”</p><p> 动物终归是动物,它与人类的沟通是极其有限的。即便在马戏团,一些训练有素的动物,有时也会“翻脸不认人”,更何况在动物园?再者,动物带有多种病毒,一旦侵入人体,将酿成严重后果。所以,为了保护人类的安全与健康,不宜推出游客与动物“零距离”活动。 山东省博兴县交通局 梁绍章</p><p> “亲密接触”别好心办坏事</p><p> 了解野生动物最好的方法是在野外观察,所谓出于“教育宣传目的”让游客与动物“零距离”接触,意义并不大。一些游客喜欢不停地给动物喂食,反而好心办坏事。还有,游客在与动物的“亲密接触”中还可能不小心伤害它们,这对动物自身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江西省大余县委宣传部 令箭荷</p><p> 有利于了解动物</p><p> 其实动物大都很善良,包括一些猛兽在内,你不伤害它,它一般不会伤害你。为什么经常发生野生动物被伤害的事情,主要是许多人与动物接触太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对动物的许多特性并不了解,有一种惧怕心理,当遇到野生动物的时候,人为了保护自己,往往先发制“兽”,这样做对保护动物没有好处。因此提供人们与动物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使人们更多地接触动物,培养对动物的感情,对保护动物会有很大帮助。 江苏省扬州市 孙桂琴</p><p> “零距离”隐患多</p><p> 增进对动物的了解,不一定非得“零距离”接触。一方面,“零距离”对游客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有些动物是一些病毒的携带者,很多病毒也是通过动物来传播给人的,一旦动物与人零距离亲密接触,就会大大提高游人感染病毒的几率。另一方面,这样做游客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动物毕竟不同于人,在人和动物零距离接触的情形下,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容易发生被动物攻击的突发事件。 河北省饶阳县委办公室 何振虎</p><p> 保持一点距离好</p><p> 如今一些动物园为追求经济效益,诱导人们去接触那些珍稀动物和凶禽猛兽。这种只顾着吸引、刺激人们的眼球和感官,而不顾动物的天性和习性的做法,我认为欠妥当。因为一些游客的素质如今并不是太高,有的甚至还很低。这样做的话,不仅对动物的生存有害,而且稍有疏忽和差池,还会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江苏省苏州市 朱赛荪</p><p> 应该区别对待</p><p> 人与动物是否“零距离”,不应一概而论,而应分门别类区别开:对凶禽猛兽,应远之;对温顺驯服的,则近之;对人与动物相互有可能感染的,可不近不远。总之,一切应从实际出发,制订不同措施。公园和动物园应设置明显标牌或图文说明,让大家了解有关观赏知识,在加强人与动物的保护时,增添更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亲历感。 浙江省苍南县 许生冬</p><p> 当适可而止</p><p> 过度的频繁的“零距离”会导致动物过度“人化”而丧失天生的本来的野性。何况,节日观众人山人海,要是人人都与动物来个“零距离”,动物会很疲劳、很反感,甚至会突然“兽性大发”而伤人。因此,不要为了满足观赏欲而与动物“亲密接触”。把握适可而止的度才能让动物高兴,使观众尽兴。 重庆江津市 施崇伟 吴堂国</p><p>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p><p> 动物有家畜和野生之分。即便是人与家畜,“零距离”多了,对人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近年来狗咬伤人的事件就屡屡见诸报端。至于人与野生动物,还是不要“零距离”为好,因为野生动物有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习性,与人“亲密接触”多了,既可能把疾病传染给人类,还会使野生动物丧失其野性。我认为,采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态度更好,这样会使游客看到更为真实的动物,也有利于动物自由生长。 贵州省理化测试中心 王鄂南</p><p> 感受生命的美丽</p><p> 与动物的“零距离”接触,可以使人在观察动物的玩耍嬉戏和亲情依恋中感受生命的美丽,在与动物的亲密接触中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增加相互间的依赖和感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认识动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自觉保护动物,珍惜环境,营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存空间。 安徽省定远县 陈旸</p><p> 把安全放在首位</p><p> 为一时之乐而被动物园的动物所伤的事,近年来已在全国发生多次。为此,动物园的管理者应把游客安全放在首位,千万不要为了招徕游客而搞什么“零距离”。</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