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界,由于视网膜神经元直接或间接受损造成的眼部疾病,例如老年患者的黄斑变性、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仍是目前临床上很难治疗的疾患。近日,科研人员为失明的实验鼠进行了视网膜细胞移植。这一手术的成功,很可能为人类眼科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接受手术的实验鼠由于黄斑区“光感受器”病变,导致失明。这与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症的情况类似,都是感光细胞受损造成的。
我们知道,眼球壁分为三层,最内的一层就是视网膜。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有一些对光线非常敏感的感光细胞,它们组成了“光感受器”。一旦有光线刺激,“光感受器”就会向大脑发出生物电信号。反之,感光细胞受损,无法发出信号,就会导致失明。
据介绍,相关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科学家尝试了干细胞移植。干细胞是一种“先驱细胞”,就是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通常认为它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但是在相关实验中,移植的干细胞没有能够形成“光感受器”。在第二阶段中,科学家进行了整个视网膜的移植,但由于视网膜不具备修复功能,所以再次失败。最终,科学家发现了在视网膜边缘有一种类似干细胞的“先驱细胞”,经过实验室培养,这种“先驱细胞”可以成长为“光感受器”的“先驱细胞”。将其移植到盲鼠的视网膜上,效果显著。
科学家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视网膜细胞移植手术有望帮助人类眼疾患者重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