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C松狮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特价出售纯种松狮犬 俱乐部优惠出售纯种松狮犬图片 价格 销售公开协议 - 地址与汇款帐号

赛级冠军级纯种松狮 顶级冠军级纯种松狮犬图片 价格 松狮犬比赛冠军 - 松狮犬冠军照片

纯种松狮预定活动 - 美系种公松狮犬图片 赛级红色松狮幼犬图片 - 纯种黑色松狮犬图片 松狮犬视频 - 纯种松狮犬标准性格脾气美容治疗方法

查看: 1117|回复: 4

几乎完美的能源 人造太阳:难度超乎想象(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4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QQ登录,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div align="center"><a href="http://discovery.ynet.com/image.jsp?oid=7990385" alt="位于中国合肥的EAST装置正在进行调试。一旦它运行成功,能够为未来降低ITER的风险提供十分宝贵的经验。徐彬/图"><img src="http://discovery.ynet.com/img.db?7990385+s(300)" border="1" alt=""/></a><br/></div><div class="Y_FS12 Y_mtb8" align="center">位于中国合肥的EAST装置正在进行调试。一旦它运行成功,能够为未来降低ITER的风险提供十分宝贵的经验。</div>
 楼主| 发表于 2006-3-14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松狮冠军
&nbsp;进入3月,全球数千名从事核聚变研究的物理学家都在等待一份来自安徽合肥的实验报告。他们希望中国同行带来好消息,从而增强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投入ITER(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建设的信心。 这个实验,是对一个类似ITER核心装置的大型设备进行联合调试,以确定其是否能正常运转。在实验所在地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它被称为“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英文缩写为EAST)”。 <p></p><p>&nbsp;&nbsp;&nbsp; 50年来,在地球上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并把产生的惊人能量稳定地输送到电站,一直是人类未能实现的梦想。但一些物理学家相信,这一天肯定会来临。他们希望通过ITER计划向持怀疑态度的政治家和科学家证明,核聚变是一种可行的能源来源。 </p><p>&nbsp;&nbsp;&nbsp; 正因为如此,EAST实验似乎“根本承担不起失败”,这让聚集在合肥的100名核聚变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深感压力。 </p><p>&nbsp;&nbsp;&nbsp; 几乎完美的能源 </p><p>&nbsp;&nbsp;&nbsp; 核聚变是能源危机的终结者吗?一些物理学家对此坚信不疑。 </p><p>&nbsp;&nbsp;&nbsp; 3月2日,一位负责给EAST降温的工程师就认为,聚变能是今后能够大规模甚至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惟一途径。 </p><p>&nbsp;&nbsp;&nbsp; “站在悬崖的边缘,我们只能再造一个‘太阳’,别无选择。”他说。 </p><p>&nbsp;&nbsp;&nbsp; 100年前,爱因斯坦预见了在原子核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依据他提出的质能方程E=mc2,核聚变的原理看上去极其简单:两个轻核在一定条件下聚合成一个较重核,但反应后质量有一定亏损,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p><p>&nbsp;&nbsp;&nbsp; 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贝特证实,一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氚原子核碰撞,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这个发现揭示了太阳“燃烧”的奥秘。 </p><p>&nbsp;&nbsp;&nbsp; 实际上,太阳上的聚变反应已经持续了50亿年。在宇宙中的其他恒星上,也几乎都在燃烧着氢的同位素———氘和氚。 </p><p>&nbsp;&nbsp;&nbsp; 而氘在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科学家初步估计,地球上的海水中蕴藏了大约40万亿吨氘。从1升海水里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变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如果把自然界中的氘用于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人类使用100亿年。 </p><p>&nbsp;&nbsp;&nbsp; 在实验室中,聚变反应的优点被不断发现——它产生的能量是核裂变的7倍,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更完美的是,未来的聚变电站会始终处于次临界安全运行状态,一旦出现意外,反应会自动停止,不会发生像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核泄漏事故。 </p><p>&nbsp;&nbsp;&nbsp; 1952年美国试爆了第一颗氢弹,促使科学家考虑如何控制核聚变反应在瞬间爆发的毁灭性能量,“人造太阳”之梦由此而始。 </p><p>&nbsp;&nbsp;&nbsp; 此后,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日益枯竭,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步步逼近,获取新型能源已经变得十分迫切。虽然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断地被开发利用,但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完全替代传统能源。 </p><p>&nbsp;&nbsp;&nbsp; 超乎想象的难度 </p><p>&nbsp;&nbsp;&nbsp; 接下来的50年里,再造“太阳”的难度超出了所有科学家的预计。 </p><p>&nbsp;&nbsp;&nbsp; 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William Dorland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感叹,核聚变之所以进展缓慢,是因为“我们对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和紊乱性知之甚少”。 </p><p>&nbsp;&nbsp;&nbsp; 由于存在巨大的引力场,在太阳核心1500万摄氏度、表面6000摄氏度的条件下均可轻松进行聚变反应。如果不需要控制能量输出,在地面制造核聚变也不是棘手的难题:氢弹就是把原子弹当“火柴”,来“点燃煤球”。 </p>
 楼主| 发表于 2006-3-14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松狮犬出售
但要实现可控,过程则极为艰难。 <p>&nbsp;&nbsp;&nbsp; 科学家首先要把反应燃料加热到10万摄氏度,成为等离子体,即电子获得一定的能量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能够完全裸露出来,为碰撞做准备。然后他们要把这些等离子体继续加热到上亿度,使原子核拥有足够的动能克服库仑斥力,聚合在一起。&nbsp;&nbsp;&nbsp; 为了避免在瞬间产生巨大的能量,等离子体的密度必须维持在合适的水平。 </p><p></p><p>&nbsp;&nbsp;&nbsp; 做到了这一步,还没有真正实现可控。这些上亿度的等离子体,还必须在足够长的时间里“老实地呆在容器里”,使聚变反应稳定持续地进行,“不能以每秒超过1000公里的速度乱跑,也不能碰到容器的内壁”。 </p><p>&nbsp;&nbsp;&nbsp; 一个难题是,用什么来装1亿度高温的等离子体? </p><p>&nbsp;&nbsp;&nbsp; 前苏联科学家塔姆和萨哈罗夫提出磁约束的概念,期望用“无形的河床来约束河水”———环行磁场。在磁场中,带正电的原子核会沿着磁力线做螺旋式运动。此外,高功率的激光束也被用来充当“魔瓶”。 </p><p>&nbsp;&nbsp;&nbsp; 尽管科学家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障碍,但距离“太阳”的光芒依然遥远。 </p><p>&nbsp;&nbsp;&nbsp;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邱励俭说,要让“魔瓶”亮起来,必须同时解决超大电流、超强磁场、超高温、超低温等极限环境,牵涉真空、磁场、控制、等离子体、原子核等诸多领域的科学和技术难题。 </p><p>&nbsp;&nbsp;&nbsp; 而这“需要全世界最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一起合作,需要数国财力的共同支持”。 </p><p>  乐观的估计 </p><p>&nbsp;&nbsp;&nbsp; 于是,ITER计划应运而生。 </p><p>&nbsp;&nbsp;&nbsp; 1985年11月,美国和前苏联倡议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下,由美国、前苏联、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四方参与,建设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第一个设计方案是于2010年建成一个实验堆,实现1500兆瓦功率输出,造价约需100亿美元。 </p><p>&nbsp;&nbsp;&nbsp; 这个雄心勃勃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自出生之日便命途多舛。 </p><p>&nbsp;&nbsp;&nbsp; 由于当时的石油价格仅10多美元一桶,能源危机并未显现,加上前苏联的解体和美国的退出,这个方案以及随后“缩小版”的新方案一度搁浅。 </p><p>&nbsp;&nbsp;&nbsp; ITER的推迟,为中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提供了一个“呼吸的空间”。我国在2002年表示有兴趣参加ITER计划,并在2003年成为ITER谈判过程中的正式成员。 </p><p>&nbsp;&nbsp;&nbsp; 中国ITER专家委员会的一位委员说,因为对能源的迫切需求,中国才不惜血本加入ITER。根据合同,中国要承担整个项目100亿美元中10%,投入可谓史无前例。 </p><p>&nbsp;&nbsp;&nbsp; 随后,美国宣布重返ITER,韩国和印度也先后加入。2005年6月28日,在一片争吵声中,ITER的建设地点最终落在法国南部的卡达拉舍。 </p><p>&nbsp;&nbsp;&nbsp; 政治角逐结束,科学家们走向前台,他们期望这个地球上最昂贵的科学设备能带来新能源的曙光。“毕竟,我们有了场地,可以做实验了。”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Gerald Navratil说。 </p><p>&nbsp;&nbsp;&nbsp; 但是,ITER只是一个实验堆,离发电依然十分遥远。如果获得成功,它的下一步是建造商业示范堆,目的是验证商业可行性;最后还要建造商业运行堆,以验证经济可行性。 </p><p>&nbsp;&nbsp;&nbsp; “完成这些过程可能还需要50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李建刚强调。他乐观地估计,“人造太阳”的出现,不会超过100年。 </p>
 楼主| 发表于 2006-3-14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的曙光 <p>&nbsp;&nbsp;&nbsp; 在2005年7月2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来自英国原子能研究部门的物理学家David Ward打了一个赌。“我愿意和你赌100美元,别的核聚变装置会比ITER更先开始工作。”他说,“在欧洲,我们对聚变反应的前景很乐观。” </p>&nbsp;&nbsp;&nbsp; 位于中国合肥的EAST就有可能是这样一个装置。 <p></p><p>&nbsp;&nbsp;&nbsp; 3月7日,EAST进入降温实验的第18天,邱励俭在工程日志上记下了一个数字。他说,在这个数字的低温下,EAST的超导线圈进入超导态,此次实验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已经达到。 </p><p>&nbsp;&nbsp;&nbsp; 他们计划在今年7月份前后进行首次放电实验。 </p><p>&nbsp;&nbsp;&nbsp; 1954年,前苏联设计成功托卡马克(意为环行真空磁线圈)装置。此后,全世界建造了上百个托卡马克装置。其中,欧洲联合环(JET)在1991年11月将氘氚混合燃料加热到了3亿摄氏度,获得1分钟的等离子体放电。 </p><p>&nbsp;&nbsp;&nbsp; 但是在强电流作用下,常规托卡马克的磁线圈同样会发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学家将超导技术成功应用于磁线圈,建成超导托卡马克。 </p><p>&nbsp;&nbsp;&nbsp; 邱励俭介绍,目前世界上的超导托卡马克,只有法国的Tore-Supra和中国的HT-7能正常运行。 </p><p>&nbsp;&nbsp;&nbsp; HT-7是前苏联赠送给中国的一套实验装置,经过中国科学家的改进,它在2005年12月14日获得了1000万摄氏度、持续306秒的等离子体放电。这个结果,离法国的Tore-Supra只有一步之遥。 </p><p>&nbsp;&nbsp;&nbsp; 几年前,中科院等粒子体物理研究的专家们开始设计更先进的EAST,这是一个高5米、内直径7.62米、重达400多吨的庞然大物。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它与ITER的核心装置非常接近。专家们为此花费了6年时间,前后投入经费达3亿元人民币。 </p><p>&nbsp;&nbsp;&nbsp; “一旦它运行成功,能够为未来降低ITER的风险提供十分宝贵的经验。”李建刚说。</p>
发表于 2009-3-14 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RSS|手机版|百度|Archiver|收录|图片|执照|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1788号|CNCC松狮俱乐部 ( 京ICP备16010609号-2 )

GMT+8, 2025-1-12 05: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