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瞧瞧 蜥蜴长翅膀!西望望 青蛙长胡子!
东瞧瞧 蜥蜴长翅膀!西望望 青蛙长胡子!2006-12-28 06:12:2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长着胡子的青蛙”、“会飞的蜥蜴”、“十人圆桌大的海龟”、“正在吞食的竹叶青蛇”、“六七十年前的娃娃鱼”……怎么样,看到这些稀奇古怪的动物名字,您有没有兴趣去亲眼看一看?昨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宣布,一个崭新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目前已通过专业评审,明年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位置就在研究所内。
引人关注的是,这个标本馆将拥有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0万余号(1号即为1个动物个体),其中,爬行类标本2.7万多号,两栖类标本7.3万多号,保存量居中国第一,亚洲第二。
新标本馆
明年将献上一道“生物大餐”
据悉,目前研究所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都是存放在标本库房和标本展厅,但只有标本展厅对公众免费开放,因此真正展出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根据计划,将在研究所内另一地方新建成一座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建成后,不仅将把现有标本展厅的标本移到标本馆展出,部分放在标本库房、目前公众还无法看到的标本也将移到标本馆展出,届时参观者可以看到比现在更多的标本。目前,标本馆已在建设过程中,并已进入装修阶段。
据介绍,新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最主要的工程之一,就是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分上下3层。明年建成后,将融声像、图片、文字、灯、光、电、标本和活体动物为一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自然生态环境下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生活史和分类地位等。还有一项工作现在正在抓紧进行,就是将这些标本的图片和介绍进行数据化处理,相信也要不了多久,大家就可以足不出户,上网“品尝”这一道道“生物大餐”了。
标本库房
70年前“标本爷爷”今犹在
走进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打开重重密封的大门,随着生物所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陈笺和标本馆高级实验师李胜全的引领,记者首先来到保存动物标本的一楼库房。
在一楼库房里,乍一看,一排排的标本柜和图书馆差别不大。可仔细一瞧,架子上全是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玻璃瓶,透过瓶中有些发黄的福尔马林液,可以看到一只只蛙、一条条蛇,当然还有龟、蝾螈、蜥蜴等标本,嘿嘿,很多标本从没见过,也没听过,更谈不上认识了。标本们的“待遇”不一样,个体大的龟“一人占了个单间”,个头小的蜥蜴,没办法,“十几个人挤一个宿舍”。
“一个动物个体就是1号,我们这个馆的保存量是中国最大、亚洲第二大。亚洲最大的在印度”,一天到晚工作在标本馆的李胜全老师颇有些自豪,他随手拿起一个玻璃瓶,“你看,这叫西藏山溪鲵,1941年就制成了标本保存在这里了,但它还不是馆里‘年纪最大的居民’,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主要奠基人刘承钊院士就采集了一些标本放在这里,他当时是这个馆的前身------华西协和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
标本展厅
长“翅膀”的“蜥蜴”叫“飞龙”
如果说标本库房里的动物们“藏在”柜子里难以尽情欣赏,那么来吧,二楼还有一个标本展厅。
“哇,好大的海龟!”走进厅内,记者首先被几只巨大的海龟所吸引,“这是真的么?!咋个这么大呢?!”看着眼前一只只龟壳面积超过10人圆桌的大海龟,记者竟然有些怀疑它们的真假了。
“标本当然是真的了。这只叫海龟,那只叫棱皮龟,小的两只叫玳瑁------别看它们长得小,性子可暴烈了,抓鱼吃虾的功夫十分了得,在中国古代,玳瑁壳还是很珍贵的饰品。”李胜全指点着展品娓娓道来,他还告诉记者,这些龟大多采集自南海,龟龄在百年以上,“不过它们的眼睛是假的,晶体做的,物体死亡后失去水分萎缩,所以只有用别的代替。”
标本展厅当然不只是龟的世界,长得像鳄鱼的“鳄蜥”,嘴里还咬着一只青蛙的竹叶青蛇,来自海南吊罗山、腋下有一对斑点状、感觉有些半透明的翅膀的斑飞蜥。“翅膀其实是它的翼膜,借助翼膜,斑飞蜥可以从高处向下滑翔,捕食昆虫,所以它还有个更响亮的外号-----‘飞龙’。”
对了,除了这“飞龙在天”外,还有“长着胡子的青蛙”!记者看到,有几只“青蛙”其他部分没什么异样,就是嘴巴前方突出了几根“胡子”,有的蛙是三四根,有的是十几根。“这是馆里最珍稀的物种之一-----髭蟾。‘胡子’多的那是峨眉髭蟾,就出自我们峨眉山,当地的山民就叫它们为‘胡子蛙’;‘胡子’少的是贵州雷山的雷山髭蟾等。其实这也不是什么胡子,而是角质刺,只有发情期的雄蛙才有,髭蟾目前只在中国发现过,是极其稀有珍贵的动物,目前也很难看到。”
本报记者 李微敖 张登伟
蜥蜴长翅膀不希奇啊,是有这样的
青蛙长胡子没有见过~ :) :) :) :) :) :) :)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