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jpz 发表于 2006-11-24 12:58

六国科学家发起十年来最大规模白鳍豚科考(图)

六国科学家发起十年来最大规模白鳍豚科考(图) http://images.21wh.com/newcms/pets/BeyondPic/U868P1T1D11583867F21DT20061122085438.jpg
http://images.21wh.com/newcms/pets/BeyondPic/c.gif
国内唯一一头人工养殖成功的白鳍豚淇淇4年前离世。http://images.21wh.com/newcms/pets/BeyondPic/U868P1T1D11583867F23DT20061122085438.jpg
http://images.21wh.com/newcms/pets/BeyondPic/c.gif
科学家通过望远镜在江面搜寻白鳍豚。

xxjpz 发表于 2006-11-24 12:59

http://images.21wh.com/newcms/pets/BeyondPic/U868P1T1D11583867F1394DT20061122085438.jpg
http://images.21wh.com/newcms/pets/BeyondPic/c.gif
淇淇20周岁的时候专家为它体检。


http://images.21wh.com/newcms/pets/BeyondPic/U868P1T1D11583867F1395DT20061122085438.jpg
http://images.21wh.com/newcms/pets/BeyondPic/c.gif
寻找区域示意图。
 ●六国科学家发起十年来最大规模的白鳍豚科考,本网记者登船采访  ●比大熊猫还珍稀的白鳍豚,4年来人们再也没有见过活体
  ●6日,科考队从武汉出发,上行至宜昌没有发现白鳍豚,至宜昌后下行,昨日已到江西湖口,仍未见其踪影。
  ●18日清晨,本网特派记者在武汉登上科考船采访。
  ●随后,科考船顺江而下,直至上海长江口,然后折回继续考察,至武汉考察结束。
  【记者连线】周开亚:50年“白鱀之恋”
  自1957年接触到一尊白鳍豚骨架开始,周开亚的生活便和白鳍豚连在一起。此后,周为白鳍豚正名、寻宗、呼吁等,其间更有过一段饲养两头白鳍豚“江江”、“苏苏”的经历,演绎了一段半个世纪的“白鱀之恋”。
  周开亚,南师大生科院教授、白鳍豚研究权威。昨日,当记者提及第一次和白鳍豚接触的经历时,这位老者脱口而出:“那是1957年!”当时周老还是南京师范学院(今南师大)生物系的一名年轻助教。
  当年他出差回来后,发现系标本室多了一尊骨架,没有取名字,很少人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动物。通过比照等技术手段,他最终确定这个未命名的动物就是白鳍豚。这头白鳍豚是在南京下关江面被渔民捕获的,因此周的鉴定一出,改变了一个观点——国外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白鳍豚只生活在长江洞庭湖一带。
  1958年,周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论文的题目就是《在长江下游发现的白鳍豚》。当时国内对于白鳍豚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这篇论文一直被认为我国学者研究白鳍豚的早期成果之一。
  随后,白鳍豚的研究成为周开亚的主要方向。上世纪70年代,周开亚开始了几个月白鳍豚野外考察,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发现上述省份均有白鳍豚的分布,这就进一步论证了白鳍豚不止分布在洞庭湖的论断。
  此次考察的另外一个成果便是替白鳍豚找到了“祖先”:借助古文专家的帮助,周发现白鳍豚早在两千年前的《尔雅》中,古人便有记载:“鱀,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
  正是借助于这一“发现”,周更正了白鳍豚的名号,此前人们多半称其为“白鳍豚”。
  这么多年和白鳍豚的接触,老人印象最深的是两头他曾试图饲养的白鳍豚——“江江”和“苏苏”。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太仓江滩发现“苏苏”搁浅,运回南京后仅过了17天便夭折了;半年过后,“江江”在镇江江面被人发现,送到南师大时已是伤痕累累,过了129天后便沉入水底死去。
  谈及白鳍豚濒临灭绝的现状,老人痛心不已:“人们该警醒啊,珍惜身边的环境吧!” (谷岳飞)
  【记者手记】白鱀之殇 长江之伤
  关于白鳍豚的这组报道,我从诚惶诚恐的采访开始,直至忐忑不安发完稿件结束。
  仔细想来,还是要归因于白鳍豚岌岌可危的现状。面对一个即将消逝的精灵、一个起始于长达两千万年前的生命,你会发现你的语言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有个场景我印象很深。参观武汉白鳍豚馆时,恰巧碰见江豚正在进食,工作人员示意参观人员安静——江豚生性敏感,一有响动便会停止进食。一旁的专家也介绍,白鳍豚和江豚习性差不多,喜欢自然的长江。这让人不得不联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专家便宣布长江存活的白鳍豚不足百头。这么多年过去了,长江的繁忙有增无减,那么这些年间,这剩下的、敏感的白鳍豚又是如何“维持生计”的?
  长江上的渔业活动、航道发展、沿江农药过度使用、江水污染等,无一不在威胁白鳍豚的生存。有人甚至就作出论断,长江已不再适宜白鳍豚的生存。对此,专家们也制定出了栖息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繁殖等措施,但白鳍豚的数量还是一个劲儿地往下减。
  采访我国权威的白鳍豚专家张先锋博士时,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事例。18世纪的美国,矿工作业条件非常艰苦,常常面临意料不到的瓦斯爆炸。后来,人们发现一种叫金丝雀的鸟可以预知瓦斯,矿工们于是将其带到井下,当它欢快地歌唱时,一切平安;一旦它突然安静下来,就意味着危险的到来。
  比照如今境况,白鳍豚的情形和那只金丝雀是何等的类似。白鳍豚已开始停止了欢叫,那人们此时该知道降临的是怎样的危险么?

托蒂 发表于 2006-11-24 21:02

大家都应该来保护环境啊!

卡卡 发表于 2009-2-3 08:47

CHINA CHOW CHOA CLUB

zhanglixio 发表于 2009-3-21 05:05

松狮
白松狮种公
松狮犬交易信息

月沉沉 发表于 2009-8-5 11:19

顶顶更健康,越顶吃的越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国科学家发起十年来最大规模白鳍豚科考(图)